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!上海海关细化落实加工贸易16条新政

更新时间:2024-01-17 15:40:11点击: 企业动态

2023年11月,海关总署发布《关于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实施方案》。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,两个多月来,上海海关细化落实16项新措施,在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、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、培育外贸新动能等方面成效显著,助力上海外贸稳中向好。
为制造大国重器加“速度”
2024年元旦,国产首制大型邮轮“爱达魔都号”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启航,开始首次商业运营。大型邮轮是继LNG船、航空母舰后,上海在船舶制造业皇冠上镶嵌的第三颗明珠。在交付使用前,这艘大型邮轮在海关监管账册上就属于加工贸易成品,上海海关共为该邮轮的建造项目监管物资1790批次,货值超3亿美元。
“爱达魔都号”制造商、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芳介绍道:“邮轮制造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企业。海关加工贸易16项新举措之一就是放宽集团保税牵头企业适用范围,允许集团企业间保税料件便捷自由流转。我们汇聚了长三角范围内11家船舶制造企业的力量,新举措使我们的效率提升了60%以上。此外,还有‘主料工作法’聚焦大型船用发动机组、脱硫塔、全回转吊舱推进器等重点设备,‘单耗自核’则允许我们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核定料件消耗情况,确保建造进度。”据了解,除了船舶制造,上海海关还针对上海市集成电路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,发挥“保税+”溢出效应,与产业支持政策联动。“目前,上海市加工贸易出口成品中集成电路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商品已占80%以上。”上海海关稽查处处长魏炜介绍,“我们还支持赛默飞、荣威、药明康德等知名企业开展集团保税业务,2023年集团保税项下进出口值约590亿元,同比增长16%,有效发挥‘同城同企’作用,长三角先进产业集群集聚显现。”
为产业链稳链强链增“黏度”
在16项新措施中,提升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、取消非失信企业开展内销集中申报的备案手续,降低了很多企业的运营成本,因此很受市场欢迎。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介绍:“新政前,如果我们申请办理集中内销不仅需要事前向海关办理备案手续,提交大量资料,而且我们是海关一般信用企业,还需交纳数额巨大的保证金。新政取消了集中内销备案手续,我们不用交保证金就可以直接享受按季度集中内销纳税的便利,仅这一项就免去了2000多万元的保证金,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。”
位于张江的集成电路企业也表示希望第一时间享受新政红利。目前,晶晨、展讯、思特威等3家企业已实现按季度集中内销,从原先的“先税后销”转变为“先销后税”,两个月以来集中内销货值已超200万美元,缓税金额近200万元人民币。加工贸易成品可以方便地转向国内市场销售,有力地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优势融入内外贸一体化,从“两头在外、大进大出”转向积极开拓“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”。
一个产品往往需要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完成不同工序,称之为深加工结转。在16项新措施中,允许企业每月底前对上月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,比原先的规定放宽了15天。能率(上海)住宅设备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宋礼慧仔细分析:“别看深加工结转时限仅仅放宽了15天,这多出来的15天让我们公司整体的采购、生产计划更顺畅,可以按不同供应商归并申报,时间上游刃有余。”深加工结转时限放宽后,能率(上海)集中申报保税货物61266件、货值113万元的。随着企业对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熟练运用,新政为像能率(上海)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减负增效的作用将愈加显著。
魏炜表示,接下来上海海关还将深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;主动创新,对标国际先进规则,加强政策供给,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科技含量、更高产品附加值、更高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。